首页

新闻网

文明网

理论学习

思想教育

文化建设

社科研究

部门动态

图片频道

专题网

工大视频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文化建设 > 工大视频 > 正文
视频:“逐梦”——工大青年典型人物冯红显
责任编辑:   发布时间:2014-06-20 10:43:17  访问次数:

【人物·冯红显】一支笔,书写着校园的传奇。一支笔,让书坛名家称奇。一名在校大学生,书法造诣可列大观,收徒立学,竟全国播名,同行颔首。近日河南工业大学官方微博采访河南工业大学“年度校园十大人物”经济贸易学院学生冯红显。(文/刘帅帅、魏亚慧)

沐浴在书法的长河中洗涤灵魂——记中国当代书法家冯红显

残灯如豆,以书法为明月照彻心灵;残阳如血,以笔纸作长剑削除污垢;默默前行,无论前方荆棘坎坷;独自垂钓,享受冬天孤寒寂寞。---冯红显冯红显,号剑龙堂,山东省东明县人,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家,书法时代精神思考着,书法践行者。当代大隐刘雪文先生入门弟子,又聆听于王育红先生门下,现为庄周书法院院长、庄周书画院副院长,剑龙书学者主持,其书法四体皆精,犹以草书见长,以篆隶线感写大草,高古灵动;被誉为当代青年书法家领头羊。

一、用书香浓墨造就艺术的灵魂

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是有使命的。以劳务耕耘为主的环境,居然会孕育出书法的嫩芽,并且成长着且茁壮到撑起了一片天,实在是匪夷所思的。

早从幼年起便深深的迷上了书法艺术的冯红显,将整个人生勾勒成或张扬或含蓄的线条,仿佛是一层层茧样,静待化蝶的那一刻。红显幼时就以优雅的楷书著称,取法颜真卿,作品显出妙趣横生,在长期的书法探索中,他逐渐转变了自己的审美追求,在点画与笔墨中,显示出了他对传统“一意孤行”的理解,表现了对书法的坦诚、对艺术的敬畏。与同龄人相比,身为长子的冯红显多了一分稳重与执着。一杆笔撑起一个梦,一个人照顾一个家,同时兼顾学习、练字与家务,让他幼小的肩膀承受了太多太重,然而为了心中不灭的宏愿,无论多么艰难的条件,也未曾使他放弃或动摇。他常以“今日深深海底行,明朝高高山上走”来勉励自己,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提高自己与追逐梦想的人生长跑中。他认为书法,重在表现坦诚而透彻的生命,沉潜探求书法所蕴涵的灵魂诉求,是书法家永恒的使命,所思所历,仿在眼前,清朗明晰,淡雅而不失严谨,气韵可激醒人心,才称得上是成功的艺术形式。因之对书法刻骨的爱,所以能探求真的本质,反映在作品上便是儿童般的自然、率真、幼稚和不加矫饰的童趣美。

冯红显与书法相伴十数年,不离不弃,像挚友般能触碰到彼此的灵魂,像恋人般不需言语点化便能洞悉一切,这既是他表现在书法作品上的纯粹的艺术感召,其作品所呈示超然物外的品格,可以有令人驻足凝神而品之一再的力量。印成书就朱墨璨,轻狂自谓古今谁。如果没有以生命守护书法的觉悟,怎敢说挖颅为砚、折骨为笔的誓言;如果没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梦想,怎敢用和血为墨、剥皮为纸的承诺。怀着对书法艺术的纯正追求,怀着“书虽小道,可达乎道”的理想,冯红显如攀爬的勇士一样,无畏无惧,无始无终的前进着。遍访名师,先后师从青年名家王育红,隐逸人士刘雪文,河南省书协主要创立人刘文选,并聆听周俊杰,西中文等先生教诲,得之精髓,融汇百家,以“技近于道”为指导,终究自成一家。中国书法网王峰先生评价到“其意境之新颖以及唯美之醇厚”“气息高古,令人惊叹”;遍寻道友,飞北京、济南,入扬州、景德镇,与当代书画名家促膝畅谈,不断的完善着、成就着自己的风格,也使更多的大师注意到了这个新起之秀。

作为书画院最年轻的副院长,平时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他每天临摹、创作的习惯。冯红显说,“就像回到了高三一样,白天要复习功课,晚上要写字,很累,很充实。”“别驻足,梦想要不停追逐;别怕输,熬过黑夜才有日出;路很苦,汗水是最美的书。”如冯红显的人生格言所说,只有不惧困难、坚持理想,才能看到彩虹。

二、用生命抒写对书法的赞歌

“万象皆点线,无处不方圆”,温润委婉秀美俊丽的书法因之其圆;雄强浑穆峻厚奇逸的书法缘之于方。书画艺术当须多层面之矛盾,多层面矛盾最终要达到和谐之统一。艺术无矛盾不能称艺术,艺术不统一不能称艺术。

在冯红显看来,书法与人生并无不同,一切书法的规则同样适用于人生,而一切人生的哲学同样适用于书法,于技艺而言,应就冗理繁、返璞归真;于生活而言,秉持本性、率真不拘。所谓字如其人,红显不仅仅在用笔墨写书法,也在用岁月写人生。他认为,书法是承载了整个汉字艺术的精髓,是传统文化中最哲学、最智慧的形式。纵观古今,但凡书法有成就的大家,欧颜柳赵、苏黄米蔡,不仅在技艺上超凡入圣,而且在文学、哲学上都大有成就。书法并非单纯的点横撇捺,还包含了更为广泛的领域,一个书法家的审美价值、历史倾向、思维方式、哲学立场都决定了一副书法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。书法的创作有讲究,一是“稳”,正襟危坐,心无旁骛。二是“正”,不论行草隶篆,做人做艺都如此。三是“重”。注重点线之间的变化起伏、矛盾关系。四是“动”,这是艺术家生命力的象征,要有韵律,与造化结合。五是“温润”,这就要看作者的胸襟与气度了。红显为人坦荡直率,不掩性情,遇事则谨,不失灵动,以独立的人格追求个性的艺术,最终形成独特的风格。冯红显的书法是一种创造。他将旧的经典打破、回炉、重组,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革新,力求突破。这就十分考验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厚度。红显自幼便崇尚传统文化,痴迷诸子百家,尤为推崇儒学,将理学家张载的名句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视作终身教诲,时时勉励自己。与冯红显交谈便会知其“鬼才”,思路敏捷不拘,偏又才气逼人,想法天马行空,常使人拍案叫绝。

冯红显十分注重个人的积累,他知道只有长期的积淀才能有迅猛的爆发,这体现在他生活的各个阶段。高中时期,在文科成绩相对较好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理科,面对老师和家长的不解,他显得泰然自若,“人生应当有跨度,顺风顺水的人生不适合我,一成不变的人生不适合我,没有悬念的人生不适合我。”他还自学了哲学、美学、宗教等内容,广泛阅读传统及现代书籍,涉猎古今中外知识,正如他的老师——当代隐士刘雪文先生教导的,“人生如果想日臻完美,就要把自己变成一座图书馆。”牢记师训的冯红显从不敢有所懈怠,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,朝着一直以来的目标走去。他常告诫自己不要轻浮,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,来应对人生的各个际遇。“胜不骄败不馁是最好不过了,”生活是充满矛盾的,只有抓住主流矛盾才能开拓新的艺术视觉。“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就抛弃了真实的自我,这样得不偿失。”作为青年艺术家,更应该保持着对文化、对世界、对人生的敬畏之心,他认为只有在心无杂念的纯粹状态时才能创作出上佳之品。“李白斗酒诗百篇,”“就是因为酒后只剩下对自己的理解,才能迅速有效的创作。”

三、用博爱之心铺起公益之路

人生总会有很多挫折,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痛,当经历这些难以忍受、似乎无法熬过的折磨时,除了默默悲伤或者奋起抗争外,还能做什么?冯红显说,以己度人,急人所急。在慈父重病卧床,生活难以为继之时,他始终牢记着师父的教导,也秉持着与人为善的做人准则,想到了那些比自己更加困难的人。于是,2013年5月,冯红显在努力解决自身困难的同时,又以微博为平台向另外6个贫困家庭伸出援手,加上各种捐款前后共资助6000元,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。“这并非突发奇想,”红显说,“我一直相信就算每天节约一元钱,也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,”“我的老师就常告诫我,日行一善,他老人家这么大年纪,也在为慈善事业不断奔波,光大优良传统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,我这么做,没什么值得骄傲的”。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,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,冯红显随即组织多位书画艺术家进行募捐工作;2012年“道行天下,博爱中国”全国书法展卖募捐活动;2013年郑州市爱心书屋建设工程等等,林林总总不可胜计。冯红显网络募捐活动及现实生活中的捐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,救助了很多急需帮助的人,也鼓舞了很多陷入困难的人。现在,很多残疾人受其影响,开展了一系列益拍义卖活动,积极自救救人,靠自己的双手吃饭,意义深远。

作为一名书法家,一名社会公众人物,冯红显无疑是成功的,他所树立的榜样力量以及大小事件所表现的对社会的感染力,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不忘笔耕的同时,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,热衷于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,想他人之所想,急他人之所急,不仅升华了自己,也感化了众多人。“往东跑才会看到日出,”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,而是你所朝的方向。当问及如何定位自己时,冯先生显得十分坦然,也十分自信。“成功是努力过的人应得的,也是奋斗者们渴望的”,“我只能说自己已经跨过了起点,”我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,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成功,也是为了有更强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,为那些忍受痛苦无法解脱的人献上绵薄之力。“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责任之重,恩师教诲,社会责任,都迫使着我不断的去努力奉献自己,”我的付出,也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微不足道,但这已经是我的全部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”我没有什么伟大的抱负,惟愿为万世开太平而已。

面对红显,笔者无言以对。思之过往,即使尝有所想,亦无所为,实在惭愧。欣然有此等名士,慷慨而施,不私不藏,只能感慨幸甚而已。引用郭凤娟主席对冯先生的赞诗来说,“国粹弘扬兴社稷,千程良骥再加鞭!”愿红显于书法之中寻到真性情,扬笔墨之美,颂太平之歌。

0